“报志愿首先是保大学,其次考虑专业,如果非要为了报热门专业而选择低一级的大学,是非常严重的策略错误。”在6月12日的网络招生咨询直播中,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荐志强说。
每年高考报志愿时,总会有众多考生纠结:“应该选大学,还是选专业?”
在荐志强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分数考得上清华、北大,不要问专业,要应报尽报;如果你的分数考得上985高校,一定要服从调剂,先保大学,再保专业。”
近年来,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招生时实行大类招生,比如考生报志愿时只需填报计算机专业类,进校1-2年后再分流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具体专业。大类招生大大缓解了考生选专业时的纠结。
然而,中山大学在2021年实行大类招生后,又在今年改回了按专业招生。这是为何?
实际上,大类招生在培养环节也面临困难,首当其冲的是分流难题,一个专业类中存在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学生分流时更愿意挤进热门专业,这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在探索大类招生的同时,也在完善专业分流机制。
中山大学在2021年实行了跨院系大类招生。
以在广东省投放的选考“历史类”招生计划为例,共分为5个专业大类招生,分别为外国语言文学类(卓越人才计划)、历史学类(广州)(人文实验班)、经济学类(经管实验班)、历史学类(珠海)(新文科实验班)、法学类(广州)(社科实验班)。
但到了今年,中山大学改为按院系专业(类)招生,共19个专业(类),考生录取后就确定主修专业,但大一至大四均可申请转专业。
“选大学,还是选专业”的疑问,一定程度上就业选择在高考报志愿环节的反馈。“有些家长和考生就认准热门专业,是因为太考虑就业,把准备就业前置到报志愿环节,这是一种短视。”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荐志强在直播时说。
但为何中山大学放弃了2021年的大类招生方式?
公开信息显示,中山大学2021年的大类招生口径过宽,比如材料类专业、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都被归入了计算机类。
此外,中山大学2021年的大类招生既跨院系,又跨校区。以经济学为例,2021年只招收经济学类(经管实验班),但2022年分为广州的岭南学院、珠海的国际金融学院、深圳的商学院进行招生。
中山大学在广州、珠海、深圳3地5个校区办学,学生大一在广州校区南校园集中培养,但如果面临3地分流,学生的选择、博弈之激烈可想而知。
实际上,中山大学今年并没有放弃大类招生,只是调整了大类招生的方式。目前,国内高校存在三种大类招生方式:
按学科大类招生。高校跨院系整合同类专业,按所属学科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时允许学生在同一学科内的所有专业中选择。中山大学2021年即采取这种形式。
以试验班、基地班或专门学院招生。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学习。比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按照文科试验班类和理科试验班类宽口径招生。
按院系招生。在同一院系内,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时允许学生在学院内的所有专业中自主选择。
中山大学今年实际上选择了按院系招生。比如,外国语学院有德语、日语、法语、英语4个专业,但只按照外国语言文学类(广州)这1个大类招生,入学后学生在本学院内分流。
对于考生来说,19个专业(类)比5个专业大类更有利于被中山大学录取。因为专业有冷热,分数线也就有高低。19个专业(类)之间的分差明显要大于5个专业大类。“考生分数只要符合所报志愿里的专业最低投档线,就会被学校录取,不会被退档。”中山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专业只有冷热,没有好坏。热门专业竞争激烈,人才多且集中,孩子低分进去变成‘凤尾’。”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荐志强说。
大类招生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如今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据统计,首轮13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到2020年,除军事院校外共有115所高校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比 85.82%。其中,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
这些高校大类招生的宽窄程度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邓怡介绍,2017年起北航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改革,统招批次将原来31个专业学院70多个专业方向,整合为航空航天、信息、理科和文科四个大类招生专业,大类招生计划占到了87%。
南开大学则按17个大类(专业)招生,包括3个高水平重点试验班、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类)和4个高水平医学类专业。“坚持以相近学科为组合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每个大类中均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支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的科学化大类。”南开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柏江说。
相比之下,定位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高校,更强调按专业招生。比如,长江大学今年98个本科专业在全国招生8461人。有专家指出,大类招生更适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专业精通。
大类招生是前端,专业分流则是后台。
如果说985名校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差别不大,那么在地方院校,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的教育资源、就业前景仍有很大差别,大类招生时“打包”容易,分流难。
以建筑学类大类招生为例,很多地方高校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纳入建筑学大类,但一名地方高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筑学是热门专业,城乡规划学则是冷门专业,分流时不同专业得到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
一份公开数据显示,在建筑类专业2018级学生的分流中,三峡大学建筑类专业成绩前35名(共71人)的学生中只有9人分到城乡规划专业;桂林理工大学建筑类专业80名学生中只有20人在第一志愿选择城乡规划专业,且成绩前40名的学生中只有7人选择该专业;长江大学建筑类专业前60名(共123人) 的学生中只有22人分到了城乡规划专业。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未能分流到心仪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厌学情绪,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建设良好的学风。
有专家指出,有的大学在几年前就开始大类招生,但发现专业类跨度过大,学生之后分流专业时,有的专业生源变窄,所以又缩小了专业类涵盖的专业数量。
“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学生对分流专业不够了解,难免就根据专业实力、就业情况、升学率等因素来选择,而不是与自身兴趣和特长相匹配,从而产生了跟风现象。”上述地方高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说。
因此,高校在不断优化专业分流机制,比如将分流时间从大一学年延后至大二学年,加强导师引导、专业介绍、宣传推广等。
高考报志愿的暴利生意:收费好几万,5分钟出方案
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 | 唐亚华最近,经历了十年寒窗的学子们,结束了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性节点——高考。下一步,在金榜题名前,压力来到了志愿填报环节。也正因为一纸志愿定前途,学生家长没有人不重视。需求在短时间内暴增,瞄上其中商业价值的机构和个人也借势而起。少则卖300元一张的志愿卡,还有三五千元的一对一填报志愿咨询,多则提供上万到几万的专家服务。至于这项服务背后的含金量,可以说是极度参差不齐。正规的机构和填报师深耕行业多年,不仅能精准给出报考方案,还能结合学生性格和能力选择专业,甚至连后续考研、留学或者就业的方案都规划好了,妥妥的学业全生涯规划。而有的机构,使用的是一个月甚至三五天速成的填报师,短时间内接收大量学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不到5分钟,通过智能系统草草给一个方案。甚至于,有的机构为了避免未录取退费的情况,填报师通常选择最稳妥的方案,学生好好的分数沦落到了差学校,机构为了赚钱将莘莘学子的前途弃之不顾。高考填报志愿背后,是时间短、需求集中、几乎没有复购的一锤子买卖,这也给了想赚快钱的机构钻营的机会。毕竟,选学校选专业作为一门专业知识需求量大的学问,很多普通家长难以胜任,很有必要借助工具和咨询。从业者们提醒,面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志愿填报辅导机构,学生和家长要把功课做在前面,将借助外力和自己钻研相结合。毕竟,最懂自身特点的还是自己。
家住山西的姗姗,最近在帮参加完高考的弟弟了解填报志愿的信息。她在网上联系到一个机构,对方表示,“山西省咨询价格为4980元,线上沟通后,老师给出建议。最后咱们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定表,若没被录取,可以全额退费或明年继续提供服务。”她注意到,在不少短视频平台上有一些博主在讲填报志愿的知识,他们同时也推销志愿卡,以及价格几百到几千元的付费课程。还有一些线下一对一咨询,价格高达上万元。她陷入了选择困难。辅助填报高考志愿,目前市面上有两种主流形式,一种是售卖志愿卡,价格在几百元,输入个人信息后能给出对应的方案;另一种是一对一填报师服务,线下和线上形式均有,收费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优志愿是志愿卡销售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其卡片售价360元,背后是一个智能系统,学生购买后通过网站或APP登陆,输入个人高考成绩、城市、偏好等信息后,系统会智能匹配符合该学生的报考院校。优志愿创始人耿忠诚告诉深燃,他们的定位是做数据平台。因为他在2014年创业之初就注意到,填报高考志愿对数据的依赖性比较强,需要每个高校、每个专业的录取数据等,搭建数据平台可以辅助学生和家长提高效率。打磨成型后他们推出了志愿卡对C端销售。很多人是从志愿卡了解到这家公司的,但卡片背后是一个信息平台,“现在有近300万注册用户,C端用户可以免费在平台上看全国3000多所高校,1500多个专业的信息,只有学生最终需要给方案的时候才需要付费,也就是志愿卡的功能,我们现在整体付费转化率有30%多。”优志愿目前服务的客户除了C端学生和家长,还有B端的机构。据耿忠诚介绍,目前有两千多家大大小小的机构采购了他们的系统,B端收费每年在1万-10万元不等。公司整体毛利率在40%左右。与志愿卡相对应的一对一人工服务,已经是一门成熟的生意。代表性机构有蝶变志愿、完美志愿、高考帮、乐学高考志愿等。除了专做高考志愿填报业务的公司,教育和互联网巨头也都入场了。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等老牌教育公司,阿里巴巴旗下夸克、支付宝,以及腾讯教育、百度等也有相关业务。“学师人才志愿填报”创始人兼资深填报师杨帆以前是文化课老师,从2015年开始,每年找他填报志愿的学生不下百人,他自己对高校和专业也常年跟踪,旅行的时候也喜欢每到一个地方就把当地的大学作为重点目的地。2018年,他正式成立公司,全职进入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他们以线下业务为主,目前在北京、河北、辽宁、郑州等地共有5个线下点,每年每个线下网点服务的学生数大约为150人-250人。收费方面,北京收费8000元-12000元,三四线城市在3000元-5000元,艺术类学生比普通考生的咨询费用高2000元左右。单个网点一个毕业季的收入约为上百万,这其中规划师的提成占所收费用的一半。在他看来,这项服务非常刚需。“大多数省份的填报志愿指南里的学校,有专业、分数线,是按顺序排列的,但河北是按照学校首字母排序,没有分数线,很多学生和家长看不懂;还有很多人对专业完全不了解,比如大数据、数字媒体技术等,也有人认为酒店管理这样的专业就是当服务员。”帮学生填报志愿时间一长,杨帆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戏剧文学跟汉语言文学,一个是艺术专业,一个是文学专业,有时候这两个专业在一个高校的同一个学院,老师也有很多是共通的。580分的院校,艺术生300多分就能进入,这也是某些专业特长考生曲线救国的方式;兰州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数线在几乎无差异的情况下,如果学新闻专业,不在乎学校,可以优先选择到北京上学,但如果将来要考编制,学校可能要摆在第一位,那就更适合去兰州大学。他认为,规划师就像厨师,普通人学一年也能干,但很多人不愿意去学,入行不难,难的是后续对行业的深耕,填报时的效率和专业程度。杨帆去年帮助210多个学生填报了志愿,包括本科、专科两批次,“我高峰期一天能填50个左右。”看似志愿卡和人工填报服务是直接竞争关系,但耿忠诚强调,二者是协作关系,“我们的信息系统是人工填报服务的上游,我们提供工具,帮助老师去解决基础数据的整理和收集。早期有人猜测这种大数据平台发展起来会让志愿填报规划师失业,事实证明并没有,它帮助咨询老师的工作效率和客单量急剧上升。”很多人纠结,高考填志愿,到底有没有必要咨询别人?答案是肯定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蒋永红提到,“要保证学生的分数利用最大化,还要确保选到的学校的声誉、专业,未来的升学、就业等顺畅,中国现在有3000多所高校,很多学校除了985、211、双一流等评价标准之外,还牵扯到地理位置、社会资源等,这些判断不是普通的家长能够轻易做到的。”他认为这样的咨询是有市场、有价值的,但问题在于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导致了价格虚高,乱象频出。既然有必要,对大多数首次接触到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应该怎么辨别和挑选?杨帆指出,其实几句话就能问出来填报师的水平。“第一,我这个分数以后想在大城市工作怎么办;第二,我将来想读研,是否考研的难度比较大;第三,我想从这个阶段就为将来的出国做打算,该怎么选大学和专业。”他认为,能把这三个问题说得头头是道的老师基本上业务能力是过关的,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不浪费分数帮学生匹配到几个学校本身不难,难的是这个老师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业生涯规划,考察他能否从当下开始就进行准确定位。给出填报方案是第一步,更有价值的是他懂该学校该专业的后续就业、考研或留学方面的前景。另外他提到,选填报师不仅要看从业年限,更要看服务人数。元宋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在高考前就咨询这类型机构,相对来说有一点价值,但在出了分到填报志愿的几天时间里,花大价钱也不一定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到这个时候就没有选择的必要了。”几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没有必要选择太贵的填报机构,在这个领域,价格和价值之间不见得完全等同。杨帆认为,不管是系统还是人工给出的方案,都只能作为参考,“希望家长们还是要靠自己,要利用好工具,而不是依赖于工具,对自己最了解的还是自己。要客观分析大学和专业,与自身的能力、个性、爱好、不足结合。同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很多基础产业需要大量的顶尖技术性人才,也可以考虑,不要过分迷信热门专业。最后,一定要看清合同中的服务条款。”元宋认为这项业务只是赚个信息差的钱,门槛太低,家长研究一个月也能搞清楚,季节性强,需求过于集中还没有复购,撑不起一门长期生意。于是他转做了教育培训的其他分支。但也有一些机构,高考季做志愿填报服务,平时做填报师培训业务,淡旺季搭配,生意也做得风声水起。优志愿这样的数据平台,也在将用户的使用生命周期拉长,“现在高一就要选课,所选的三门课的组合和未来上大学选专业也是有关联的,比如想做医生、工程师,或者想学计算机,就要提前关注这些大学和专业的要求,针对性地选课。很多家长就开始提前规划,现在我们平台上有40%的注册用户是高一高二的学生或家长。”未来的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类型的志愿卡和真人的一对一服务仍将是主流。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可以标准化、规模化服务用户,随着数据不断完善和样本量增加,也将释放更大的价值。另外杨帆认为,在填报志愿的业务上,填报师的职能应该延伸到学生的学业规划,把生命周期往长再拉一拉,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做整个学业生涯规划指导更有价值。并且,为应对短期集中的需求,“应该让学业生涯咨询常态化,把高考填报志愿咨询变成教育咨询。”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姗姗、元宋为化名。
3年的高中,2年半的疫情:史上最难高考出分了,抱抱那个考砸了的孩子吧
临时工工资属于“工资”还是“劳务报酬”?今天统一回复...
董宇辉的毒鸡汤,我劝你慢点喝
果然,唐山打人事件里最重要的细节,被忽略了……
四川16岁少年“死亡事件”令全网震怒:狗一直都是狗,人却有时候不是人!